早些时候关注TEDtoChina的新浪微博,发现有热心的朋友提到English mania这个演讲。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也点开了这个视频进行观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该演讲虽短,但其内容居然和中国教育有莫大关联。观看完后,不禁引发对国家多年来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学习方法进行深深思考。我们在做的,究竟有哪些是对的,而哪些又是不可取的呢?先来听听看杰·沃克(Jay Walker)是怎么分析的吧!
你有具有做一名狂热分子的基因吗?这个世界不缺少另我们为之尖叫为之痴狂的事物,它们可以是音乐,是足球,是宗教,更甚者,是极端的法西斯主义。“狂热”这个中性词语并无褒贬之分,全取决于我们为之狂热的对象是什么罢了。
TED.com:Jay walker on the world’s English mania该视频已有中文简/繁体翻译
现在除了上述列举到的常见事物为人们所疯狂追捧外,语言也成为了新的追捧对象——那就是英语。相信广大朋友已对演讲中播放的万人狂练英语口语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了:)
全世界20亿学习英语语言的人分别来自拉丁美洲,印度,东南亚国家,但支撑这个庞大数字的最大人群,还是来自中国。为什么是英语而不是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或是其他语言?除了服从执行国家教育部教育政策规定外,我们甚少问自己为什么要进行这项学习,更别说做到学以致用了。缺少了主要的内在动力的学习,导致学生投入的时间越长,学习动机越迷茫,而成效也一直停滞不前。作为外国人的沃克观察后发现,很多“苦熬”过英语关的人几乎都将英语视为“机遇”——借此机遇我们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大部分是物质方面的)。为了达到英语能带来的一系列美好,中国学生一边憧憬着将来,一边以“头悬梁、锥刺股”的狂热劲儿向英语学习冲锋陷阵(可悲的是,我们往往会陷入了“读死书”的困境)。而能在其背后长时间操纵着学生埋头苦干的,就是高考这根指挥棒了。
就像前面提到的,中国学生为之疯狂(甚至抓狂)的英语,究竟是害是利?杰·沃克说到,英语是世界第二大使用语,但我们每个人的母语,才是永远的第一。其实回过头想想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并不是因为国家教育政策的硬性规定,世界正在融为一体,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使用是为了更好地交流,交流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这里英语真正扮演的,应该是在这些基础上共建一个美好未来的名叫“希望”的角色。
看完的演讲,我不禁想起《创世纪》中巴别塔的故事,耶和华担心人类的力量超越神灵,所以故意打乱人类的语言。既然人类祖先有建造巴别塔的能力,又何惧一种语言呢?故事听上去比较唯心主义,但是想要掌握一门语言,在学习中还是放下潜在的“抵制”、“恐惧”等消极心理。就像沃克所说的,母语永远是人的第一语言,学习英语——让我们忽略教育政策的硬性、试卷上那个漂亮的分数,而是着重强调自身的发展需要上来——哪怕一辈子都没有机会使用英语,但你知道曾经的学习绝对能够让你的视线看得更高,更远。
(杰·沃克在这次演讲中语速缓慢,发音准确清晰,各位喜爱观看TED演讲的朋友不妨撇去字幕多多观看几遍。)
相关链接:
杰·沃克的私人图书馆
韦晶晶:Thursday@TEDtoChina专栏组稿人
晶晶,充满不安因子的社会新鲜人,。她喜欢四处游历,喜欢亲近自然,笃信“旅行即生活”,习惯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希望越来越多人认识并加入到TEDtoChina,在这里人人都可以“一起分享,共同进步”。她此前是TEDtoChina的自由撰稿人,并参与了TEDIndia的专题报道。
联络方式:Thursday at TEDtoChina dot com
您可以通过RSS阅读器订阅“TEDtoChina”的文章:
http://feeds.feedburner.com/tedtochina
欢迎发表评论,参与“TEDtoChina”的讨论组,或者在 twitter 上面 follow我们,以及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tedtochina)。
参与越多,您也会学到更多。